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oa 负载肿瘤抗原细菌外膜囊泡口服疫苗抑制肝细胞癌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1 目的:利用负载肿瘤抗原的细菌外膜囊泡(OMVs)作为口服疫苗,以探究其抑制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首先,利用超速离心法收集益生菌EcN 1917来源的OMVs,并通过电镜和DLS表征其形态及粒径;其次,利用考染和流式检测TAT介导蛋白负载于OMVs内部的效率及抗胃蛋白酶消化的能力;利用transwell实验模拟肠上皮屏障,评估OMVs透过肠上皮屏障诱导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能力;最后,在表达模式识别抗原OVA的小鼠肝细胞癌皮下瘤Hepa1-6-OVA模型上,评估经口服OMVOVA疫苗诱导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结果:OMV为球形脂质双层纳米囊泡,平均直径为37.8 nm;流式检测结果显示:TAT细胞穿膜肽可介导GFP荧光报告蛋白在OMVs内部高效负载并可保护GFP蛋白不被消化降解;体外模拟肠上皮实验结果证明:OMVs可穿过肠上皮屏障并激活DC,上调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t=5.571、57.64,均P<0.01);在表达OVA抗原的Hepa1-6肝细胞癌皮下瘤小鼠模型中,口服OMVOVA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肿瘤体积(t=4.288,P<0.01)和肿瘤质量(t=5.812,P<0.01)均显著降低,肠系膜淋巴结中DC活化(t=10.08,P<0.01)及对抗原肽的提呈(t=5.853,P<0.01)均显著增高,显著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t=7.863,P<0.01)。结论:口服内部负载肿瘤抗原肽新型OMV疫苗,可有效抑制小鼠肝细胞癌皮下瘤生长,激活黏膜免疫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189 195 3134434 张亚丽,张杨,钟彦至,左冰峰,尹海芳 IL-10/IL-10RA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机制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IL-10受体(IL-10R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HPA数据库分析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IL-10表达情况。利用GEO数据分析IL-10/IL-10RA影响细胞增殖的相关的通路。构建IL-10RA稳定转染的NSCLC细胞系,通过CCK-8及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凋亡检测IL-10/IL-10RA对NSCL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水平,CCK-8和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凋亡实验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过表达IL-10RA的NSCL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肺组织相比,NSCLC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表达IL-10RA的肺癌细胞系细胞增殖通路上调。与空载组相比,IL-10RA过表达的H1975细胞中IL-10RA的mRNA(t=21.42,P<0.000 1)和蛋白(t=29.83,P<0.000 1)显著增加。与空载组相比,IL-10RA过表达的H1975细胞增殖增加(t=4.445 6、8.494、11.73,均P<0.01)、细胞凋亡减少(t=7.366,P<0.01)。与空载组相比,IL-10RA过表达的H1975细胞p-mTOR/mTOR增加(t=16.52,P<0.000 1)。使用雷帕霉素可以抑制IL-10RA对H1975细胞的细胞增殖(t=4.12、6.131、5.77,均P<0.01)、细胞凋亡(t=3.836,P<0.05)影响。结论:IL-10/IL-10RA通过mTOR信号通路促进NSCLC细胞增殖。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196 202 3206375 郦曼桐<sup>1,2</sup>,欧阳雨晴<sup>1</sup>,丰小帆<sup>1</sup>,杜玮<sup>1</sup>,邓为民<sup>1</sup> 胶质母细胞瘤中TERRA的高表达增强ZBP1并影响铁死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3 目的:探究非编码RNA(TERRA)的表达增加对Z-DNA结合蛋白1(ZBP1)和胶质母细胞瘤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野生组(WT组)、阴性对照组(Scramble组)、高表达TERRA处理组、抑制TERRA组。慢病毒感染构建高表达TERRA的U251细胞株并通过蛋白印记、RT-qPCR验证效率;qPCR检测ZBP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水平;通过IF-FISH实验检测TERRA和ZBP1共定位情况;通过Western印迹验证ZBP1、铁死亡相关蛋白含量变化;检测铁死亡下游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以及氧化还原指标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慢病毒包装后高表达TERRA处理组比WT组的端粒重复结合因子2(TRF2)蛋白表达量降低(t=3.135,P<0.05);qPCR验证高表达TERRA处理组比WT组9p、15q和Xp染色体末端TERRA水平显著升高(t=24.77、34.08、13.27,均P<0.001);高表达TEERA处理组比WT组中ZBP1的蛋白和转录水平升高(t=15.73,P<0.01);qPCR 检测高表达TEERA处理组的趋化因子 CCL5 (t=17.27,P<0.00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t=32.06,P<0.01)转录水平比WT组显著升高;IF-FISH结果显示高表达TERRA处理组比WT组,TERRA和ZBP1的共定位信号更多;使用siRNA后,与WT组相比,抑制TERRA组中的ZBP1、CCL5、IRF1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Western印迹显示,高表达TERRA处理组比WT组溶质载体家族转运蛋白(SLC7A11)的表达显著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变化与其一致(t=13.510、8.994,均P<0.05);与WT组相比,高表达TERRA处理组ROS、MDA水平显著增加(F=128.4、9.824,均P<0.01),GSH含量降低(F=6.815,P<0.05)。使用siRNA后,与WT组相比,抑制TERRA组SLC7A11、GPX4、ROS、MDA、G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母细胞瘤中TERRA高表达,增强ZBP1表达并促进肿瘤细胞铁死亡。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03 209 2794202 黄欣宇,刘思琪,郝名英,耿鑫 敲除Cdk12/Cdk13基因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4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2和CDK13基因敲除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观察其迁移和增殖等表型变化。方法:分别设计一对靶向小鼠Cdk12/Cdk13基因第1个内含子和第2个外显子的单向导RNA(sgRNA)。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共转染至B16细胞中,利用其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及Cdk12/Cdk13 mRNA表达水平检测,并对构建成功的基因敲除细胞进行迁移能力和细胞增殖等表型检测。结果:通过细胞基因组鉴定获得Cdk12/Cdk13正确的单克隆细胞系各 1 株,Cdk12敲除细胞系其Cdk12基因mRNA水平显著降低(t=16.09,P<0.001),Cdk13敲除细胞系其Cdk13基因mRNA水平显著降低(t=14.10,P<0.001)。Cdk12敲除细胞系迁移(t=21.25,P<0.001)和增殖(t=3.106,P<0.05)能力降低,Cdk13敲除细胞系迁移(t=18.99,P<0.001)和增殖(t=10.13,P<0.001)能力增强。结论:成功构建了Cdk12/Cdk13基因敲除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系,敲除Cdk12基因后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减弱,敲除Cdk13基因后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增强。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10 217 2810654 张榆<sup>1</sup>,邓婷<sup>1</sup>,胡德庆<sup>1,2</sup>,巴一<sup>1,3</sup> 肉桂醛通过靶向EphA2蛋白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5 目的:揭示肉桂醛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T24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0、10和20 μmol/L)肉桂醛的培养基中处理24 h。通过MTT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肉桂醛对膀胱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FCM)和管状形成实验评估肉桂醛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Ephrin A受体2(EphA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肉桂醛处理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F=408.3,P<0.001),并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F=69.57,P=0.000 4)。同时抑制膀胱癌细胞的迁移(F=25.60,P=0.003 9)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F=48.12,P=0.000 5)。机制研究表明,肉桂醛能够靶向EphA2蛋白(F=84.91,P=0.000 4),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结论:肉桂醛通过靶向EphA2蛋白,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18 221 2135224 李文胜,李会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抑制氧化应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6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衍生的外泌体(BMSCs-EXO)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并鉴定BMSCs,收集BMSCs上清,提取并鉴定BMSCs-EXO;体外实验采用MC3T3-E1细胞诱导为骨质疏松细胞模型,使用外泌体进行治疗;CCK-8实验和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评估细胞增殖与衰老;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观察细胞成骨分化和矿化;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氧化应激和成骨分化相关蛋白;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n=10),骨质疏松组(D-gal组,n=10),外泌体治疗组(EXO组,n=10);micro-CT分析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相关指标;HE染色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成功提取并鉴定BMSCs-EXO;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gal组SA-β-gal(t=5.506,P<0.001)、ROS(t=15.11,P<0.0001)、MDA水平显著升高(t=3.356,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t=4.071,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4.503、3.783,均P<0.05),ALP和ARS较浅,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3.721、3.376,均P<0.05);与D-gal组相比,经EXO治疗后,SA-β-gal(t=3.083,P<0.05)、ROS(t=6.254,P<0.001)、MDA(t=2.519,P<0.01)水平显著降低,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6.997、3.649,均P<0.05),ALP阳性面积和ARS钙结节沉淀面积显著增加(t=7.912、12.76,均P<0.001),RUNX2、OP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5.731、3.539,均P<0.01);在动物实验中,与D-gal组相比,EXO组BV/TV、Tb.N、Tb.Th显著增加(t=2.815、4.387、5.497,均P<0.05),Tb.Sp显著减少(t=2.862,P<0.05),骨小梁面积显著增加(t=4.209,P<0.01)。结论:BMSCs-EXO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减轻D-gal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抑制骨质疏松。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22 230 4379771 周丽芸<sup>1</sup>,王岩<sup>2</sup>,董本超<sup>2</sup>,杨培川<sup>2</sup>,李光<sup>2</sup>,马剑雄<sup>2</sup>,马信龙<sup>2</sup> 靶向SUPT6小鼠胚胎干细胞dTAG细胞系的建立及功能验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7 目的:利用降解TAG系统(dTAG)建立靶向SPT6同系物、组蛋白伴侣和转录延伸因子(SUPT6)的dTAG细胞系,诱导内源性SUPT6的急性降解。方法:设计靶向小鼠Supt6的向导RNA并构建PX459-PITCh-Supt6 sgRNA和Supt6-dTAG供体质粒;将载体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V6.5细胞系中并进行药物筛选,对筛选后的单克隆进行基因型鉴定及测序分析;CCK-8法及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阳性克隆的增殖与分化;使用dTAG-13诱导阳性克隆SUPT6蛋白的降解并进行免疫印迹实验验证;碱性磷酸酶染色评估阳性克隆中SUPT6降解对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结果:成功设计并构建靶向Supt6向导RNA和dTAG供体载体;筛选获得插入dTAG标签的阳性克隆;插入dTAG标签不影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功能(F=0.014 19,P>0.05);dTAG-13成功诱导Flag标签标记的内源性SUPT6降解(F=617.5、372.4,均P<0.001),且撤药后Flag标签标记的SUPT6水平逐渐恢复(F=410.9、226.8,均P<0.001);阳性克隆中SUPT6降解导致干细胞多能性下降。结论:构建的SUPT6-dTAG细胞系能够实现内源性SUPT6的急性可逆降解。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31 236,250 3037507 于艺晞,胡德庆 新型降糖药Imeglimin对棕榈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8 目的:探讨新型降糖药伊美格列明(Imeglimin)对棕榈酸(PA)诱导的HK-2肾小管上皮细胞脂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CCK-8实验确定PA或Imeglimin的实验浓度;将HK-2细胞分为BSA组(对照组)、PA组和PA+Imeglimin组(治疗组)。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脂滴;免疫印迹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核转位、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沉默调节蛋白3(Sirt3)的蛋白水平;RT-qPCR检测脂肪酸合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的mRNA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生成、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选用300 μmol/L PA和100 μmol/L Imeglimin进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PA组细胞内形成大量脂滴,SREBP-1的核转位水平与FAS和SCD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t=4.72、10.81、28.30、22.65,均P<0.01);JN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t=23.66、18.78,均P<0.000 1);细胞内ROS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升高(t=5.54,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t=10.74,P<0.000 1);p-AMPK/AMPK、Sirt1、PGC-1α、Sirt3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t=5.40、12.02、25.97、8.67,均P<0.01)。与PA组相比,治疗组细胞内脂滴显著减少,SREBP-1的核转位水平与FAS和SCD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t=3.53、11.24、15.39、18.33,均P<0.05),JN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t=12.25、18.43,均P<0.001),细胞内ROS显著减少,MDA含量显著降低(t=4.22,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t=6.84,P<0.001),p-AMPK/AMPK、Sirt1、PGC-1α、Sirt3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t=5.87、7.96、11.77、6.14,均P<0.01)。结论:Imeglimin可能通过AMPK/Sirt1/PGC-1α/Sirt3信号通路改善PA诱导的HK-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毒性损伤。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37 242 1859307 润雅杰<sup>1,2</sup>,苏瑞<sup>3</sup>,牛文彦<sup>1</sup> 维生素D对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骨骼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1,25-二羟维生素D3(VD3)孵育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C2C12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动剂(SKL2001)组、VD3组和VD3+SKL2001组。q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肌球蛋白重链(MyHC)、肌生成素(MyoG)、肌生成决定因子(MyoD)、β-连环蛋白(β-catenin)、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轴抑制蛋白2(Axin2)和Fermintin家族同源蛋2(Fermt2)mRNA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yHC和MyoG。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免疫印迹检测各组VDR、MyHC、MyoG、MyoD和β-catenin蛋白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VD3组VDR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t=11.50,P<0.001),MyHC、MyoG、MyoD、Wnt11、Axin2和Fermt2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t=9.849、8.620、17.88、4.069、6.953、4.685,均P<0.01),β-catenin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t=2.657,P>0.05);与control组相比,VD3组MyHC和MyoG阳性的肌管数量减少,细胞融合受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KL2001组肌管数量增多,肌管长度增加,VD3组细胞融合受损、肌管数量减少、肌管长度缩短,与VD3组相比,VD3+SKL2001组肌管数量增多,肌管长度增加;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KL2001组MyHC、MyoG和MyoD蛋白水平升高(F=27.91、133.6、33.25,均 P<0.05),VD3组VDR蛋白水平上升(F=118.0,P<0.001),MyHC、MyoG和MyoD蛋白水平降低(F=27.91、133.6、33.25,均 P<0.05);与VD3组相比,VD3+ SKL2001组MyHC、MyoG和MyoD蛋白水平升高(F=27.91、133.6、33.25,均P<0.05);与control组相比,SKL2001组胞质中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F=64.00,P<0.05),胞核中β-caten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F=32.89,P<0.05);VD3组胞质中β-catenin蛋白水平上调(F=64.00,P<0.001),细胞核中β-catenin蛋白水平下调(F=32.89,P<0.05);与VD3组相比,VD3+SKL2001组胞质中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F=64.00,P<0.05),胞核中β-caten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F=32.89,P<0.05)。结论:维生素D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C2C12骨骼肌细胞分化。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43 250 2995570 古秋<sup>1</sup>,岳莹莹<sup>2</sup>,牛文彦<sup>1</sup> 形态学方法应用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检测中的可行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0 目的:为了减少单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探讨形态学方法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检测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06例应用CAR-T免疫方法治疗的病例,比较形态学检测到的CAR-T与输注物中和流式细胞分选获得的CAR-T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和形态学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外周血或骨髓标本CAR-T比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估形态学方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形态学检测到的CAR-T与上述两种CAR-T形态特征一致。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外周血或骨髓标本通过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具有相关性(rs>0.3),其中除第2天、第28天外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s>0.8,P<0.01);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除第2天、第28天外其余检测时间点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扩增高峰的外周血标本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示第10天有103组数据在95%可信区间内,第14天有102组数据在95%可信区间内,一致性较好;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检出率为99.06%,高于仅单一使用FCM方法(检出率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433,P<0.05)。结论:形态学方法在CAR-T检测中应用是可行的,作为FCM方法的补充方法弥补了单一检测方法的不足。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51 256 3152863 马立,江嫣雨,赵明峰 孟德尔随机化法探究端粒长度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1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R)分析白细胞端粒长度(LTL)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中筛选出与 LTL 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样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 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作为辅助分析方法,以评价 LTL 和 PCOS 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采用 MR-Egger 截距测试、Cochran Q 检验、逐一排除法评估工具变量的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结果:共纳入 23 个 SNPs,IVW 结果显示,LTL 缩短是 PCOS 的危险因素(OR=0.585,95%CI:0.374~0.986,P=0.044),MR-Egger 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 4 种辅助分析方法的结果与 IVW 方法的结果一致,MR-Egger 截距测试、Cochran Q 检验以及逐一排除法的结果均显示了结果的稳定性。结论:LTL 缩短是 PCOS 的潜在危险因素。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57 261 1450005 呼学敏<sup>1</sup>,王雨杭<sup>2</sup>,杜雪<sup>1</sup>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五苓散抗痛风作用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2 目的:研究五苓散(WLS)在痛风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比组、模型组、西药组、WLS低剂量组(wls_l)和高剂量组(wls_h),每组6只。wls_l和wls_h组分别给予WLS提取物0.06和0.12 g/kg,西药组给予0.1 mg/kg秋水仙碱,对比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每天灌胃两次,持续6 d。第3天,对比组踝关节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注射尿酸钠晶体以建立痛风模型。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判断药效学结果,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结果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痛风大鼠经WLS治疗后,回调了27种代谢物,涉及11条代谢通路,其中最重要的4条代谢通路是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赖氨酸降解、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通路。结论:WLS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痛风作用。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62 267 1634785 张子豪,王艺茹,吴佳佳,宋佳音,吴晓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复发的观察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患者的影响,为MPNST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MPNST的患者数据,共纳入 48 例,根据是否感染SARS-CoV-2分为感染组(19 例)与对照组(29 例),通过电话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检验用于患者生存、复发、转移等指标的对比,Kaplan-Meier法用于计算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曲线的差异,Cox回归分析检验SARS-CoV-2感染是否为MPNST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对 48 例MPNST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肿瘤原发部位以四肢最常见,占比43.7%。组织学分级以高级别肿瘤为主,占比79.2%。肿瘤平均最大直径约为 6.3 cm。病理学上,MPNST主要表现为恶性梭形细胞肉瘤,且S-100阳性表达率77.1%。在复发与转移方面,感染组复发率(57.9%)显著高于对照组(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81,P=0.018)。然而,在总死亡、总疾病进展、单纯转移及特定部位转移等方面,两组间未观察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RS-CoV-2感染与MPNST复发有显著相关性(χ2=5.581,P=0.018),然而,年龄、肿瘤大小、S-100表达状态、组织学分级等因素与MPNST复发无关(均P>0.05)。感染组从SARS-CoV-2检测阳性后发生疾病进展的中位时间较对照组短(11个月 vs. 15个月,P=0.047)。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ARS-CoV-2感染并非MPNST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186)。结论:SARS-CoV-2感染可能增加MPNST患者的复发风险,加速疾病进展,但对总生存期没有影响。。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68 273,387 1972813 李兆雪<sup>1,2</sup>,杨吉龙<sup>3</sup>,朱泽<sup>1</sup> DTI-ALPS指数和BGPVS-VF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类淋巴系统改变的诊断价值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4 目的:探究DTI-ALPS指数和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体积分数(BG PVS-VF)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AD神经影像计划3队列的28例典型AD(AD)、36例轻度认知障碍(MCI)和67例认知正常(CN)受试者,分为AD、MCI和CN组。受试者均进行了扩散张量成像和三维T1加权磁共振扫描,计算DTI-ALPS指数、BG PVS-VF。进行3组间DTI-ALPS指数和BG PVS-VF的比较,分析DTI-ALPS指数和BG PVS-VF与临床数据,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APOE ε4携带状态的相关性,在控制年龄因素后,分析二者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TI-ALPS指数、BG PVS-VF对AD的诊断效能。结果:与CN组和MCI组相比,AD组的DTI-ALPS指数均显著减低(95%CI:0.041~0.170和95%CI:0.005~0.150,均P<0.05)。3组间的BG PVS-VF未观察到显著差异(H=0.83,P=0.66)。DTI-ALPS指数与年龄(r=-0.20)、MMSE评分(r=0.27)显著相关(均P<0.05)。BG PVS-VF与年龄(r=0.34)、MMSE评分(r=0.19)显著相关(均P<0.05)。DTI-ALPS指数诊断M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无诊断价值(P>0.05);诊断AD的AUC更大,具有诊断价值(AUC=0.76,P<0.001)。结论:A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活性降低和结构改变与认知障碍相关,DTI-ALPS指数对AD具有诊断价值。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74 279 1694874 韩俊玲<sup>1</sup>,焦欢静<sup>1</sup>,夏燕来<sup>1</sup>,倪红艳<sup>2</sup> 经皮射频热凝术与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的疗效比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5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热凝术 (RFT)与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下颌支痛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行RFT和 PBC 的PTN下颌支痛患者共107例。分别于术前(T0)、术后7日(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及术后1年(T5)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神经病理性疼痛问卷-4(Douleur Neuropathique 4,DN4)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WHOQOL-BREF),并统计患者术后有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最终纳入病例为80例(RFT组40例,PBC组40例)。 T0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与 RFT 组相比,PBC 组VAS 评分更低(t=3.160,P<0.05)。在T2、T3、T4与T5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BC组相比,RFT组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味觉下降、咀嚼肌肌力下降以及口周疱疹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字2=6.270、1.013、8.571、6.486,均P<0.05),其中RFT组出现1例味觉下降。T0时两组DN4问卷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与T5时,与RFT组相比,PBC组阳性率较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0时两组WHOQOL-BREF问卷4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5时,与RFT组相比,PBC组4项评分均较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5、-4.892、-2.365、-4.561,均P<0.05)。结论: RFT和PBC均能有效治疗PTN下颌支痛,与RFT相比,PBC的术后并发症多但远期生活质量更优。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80 284 1039200 曹云飞<sup>1</sup>,冯磊<sup>2</sup>,李全波<sup>1</sup>,王慧星<sup>1</sup> 无诱因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6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85 287 953087 许杰,吴晓明,潘从清 呈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的MDS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7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88 290 1580857 李淑燕,王梅,张国香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8 椎间盘退变(IDD)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是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是指以共价方式在氨基酸残基上加上或去除修饰基团,进而调节蛋白功能,主要包括甲基化、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及糖基化。许多研究表明,PTMs在IDD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主要的PTMs在ID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可为IDD的诊治提供新的线索。 2025年05月20 00:00 2025年03期 291 294 962354 霍晓阳<sup>1</sup>,周佳明<sup>2</sup> 综述,雪原<sup>2</sup>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