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oa 碘营养适宜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对甲状腺结节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1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正常的碘营养适宜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对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1年11月5 335名参加体检的TSH水平正常人群,按HbA1c升高与否分为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按是否有甲状腺结节检出分为无结节组和有结节组,检测收缩压、舒张压、HbA1c、FT4、TSH、体重指数(BMI)、血脂等重要代谢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结节检出2 730人,检出率51.17%,HbA1c升高检出786人,检出率14.73%;与 HbA1c正常组相比,HbA1c升高组年龄、性别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收缩压、舒张压、BMI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TSH升高(均P<0.05)。与无结节组相比,有结节组尿酸、FT4降低,年龄、HbA1c、收缩压、BMI 、TC、TG 、LDL-C 、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HbA1c升高(OR=1.105,95%CI:1.017~1.202,P<0.01)、收缩压(OR=1.017,95%CI:1.011~1.022,P<0.01)及舒张压(OR=0.989,95%CI:0.982~0.997,P<0.01)升高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TSH水平正常的体检人群HbA1c升高、高血压为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59 462 1212662 赵雪松,王德强,侯隽,郭腾蛟,马志欣,魏辰 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异常患病率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2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骨密度(BMD)情况,明确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20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住院的16 7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均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应用双能X线(GE LUNAR)测定患者腰椎L1~L4、全髋、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分析其BMD以及骨量异常的趋势。结果: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峰值骨量出现在20~29岁;50岁以上骨量异常患病率显著增加(χ2=133.926,P<0.05),其中股骨颈骨量异常患病率高于全髋(χ2=201.411,P<0.05)与腰椎L1~L4(χ2=743.993,P<0.05),而全髋骨量异常患病率高于腰椎L1~L4(χ2=213.904,P<0.05)。结论:50岁以上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尤其要重视髋部、股骨颈部位骨密度的检查。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63 465,471 1244097 张捷<sup>1</sup>,刘倩<sup>2</sup>,刘茜茜<sup>2</sup>,张景云<sup>2</sup>,张秋梅<sup>2</sup>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TH)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且长期在天津居住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慢性并发症,分为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组(T2DM+C组)(n=261)和单纯T2DM组(T2DM组)(n=139);根据合并的慢性并发症,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KD组)(n=1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n=12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21)和心血管疾病组(CVD组)(n=200),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测指标数据,将有差异的结果纳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T2DM组比,T2DM+C组FT3水平降低,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DM)病程、年龄、体重指数(BMI)、尿素(UREA)、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升高;DKD组FT3水平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吸烟率、年龄、BMI、DM病程、UREA、肌酐(CREA)、ACR升高;DR组FT3水平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年龄、BMI、DM病程、ACR升高;DPN组FT3、血脂异常率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年龄、DM病程、UREA、ACR升高;CVD组FT3、FT4水平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年龄、DM病程、UREA、CREA、ACR升高(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FT3降低、ACR升高及DM病程增加与T2DM患者发生DKD、DR、DPN、CVD高风险相关,高血压患病率升高也与发生DPN高风险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T3单独预测DKD、DR、DPN及CV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0.746、0.785、0.783,与DM病程联合预测AUC为0.818、0.830、0.880、0.855。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慢性并发症患者FT3水平降低,FT3单独预测T2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DM病程联合预测效果更佳。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66 471 1360225 任亚女,董作亮,罗慧景,张靓男,胡志东 急性肺栓塞面积与D-二聚体、右心功能障碍和短期死亡风险相关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4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栓塞面积大小对D-二聚体水平、右心功能以及确诊后30 d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市胸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6月因APE住院的患者377例。根据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根据栓子部位将患者分为大面积APE组和局部APE组;使用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功能障碍;根据简化版PESI临床模型评估所有患者的30 d内死亡风险,进而分析比较不同栓塞面积所引起的D-二聚体、NT-proBNP等指标和短期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D-二聚体每升高一个4分位数间距,出现大面积APE的可能性将升高1.94倍(OR=1.94,95%CI:1.56~2.42)。右心功能障碍与栓塞面积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Goodman系数=0.11,P=0.000),不同APE栓塞面积所导致的右心功能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字2=14.49,P=0.000)。大面积APE组与局部APE组之间确诊后30 d内死亡风险并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字2=0.15,P=0.70)。结论:大面积APE的风险可能会随着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递增,其更易引起右心功能障碍。不同栓塞面积的APE所面临的短期死亡风险并无显著差异。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72 475 1223103 张诗盈<sup>1</sup>,赵佳<sup>2</sup>,赵玉霞<sup>1</sup>,徐琳<sup>1</sup>,余慧雯<sup>3</sup>,李春洁<sup>2</sup>,车京津<sup>1</sup>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肾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5 目的:探讨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肾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根据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新活素分为常规治疗组(43例)和常规治疗+新活素组(57例),所有两组均接受水化治疗。分别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72 h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常规治疗+新活素组术后72h BUN、SCr、NT-proBNP都较术前明显降低[3.20(1.30,5.80)vs.1.40(-0.80,3.10)mmol/L,Z=-2.810,P<0.05;19.40(6.50,39.30)vs.-8.60(-28.70,27.50)μmol/L,Z=-3.815,P<0.001;1 221.45(175.66,2 381.60)vs.-182.45(-1 379.90,-27.00)mmol/L,Z=-0.337,P<0.001],而eGFR较前明显升高[4.26(0.59,8.23)vs. -1.42(-3.80,4.59)mL/(min·1.73 m)2,Z=-4.04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新活素是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肾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因素(β=0.384,P<0.000 1),同时也是肾功能的保护因素(β=0.322,P<0.01)。结论:新活素能有效改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肾综合征患者术后的心、肾功能。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76 480 1240475 白凤琪,唐冰鑫,赵志强 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6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Levo)对脓毒症心肌损伤(SMI)小鼠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C57小鼠,体重25~30 g,适应性饲养1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复制SMI疾病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SMI组、SMI+Levo组,共3组(n=6)。心脏超声观察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及心输出量(CO)变化,并留取小鼠静脉血和心脏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心脏形态学改变,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形态及自噬小体。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SMI组的LVEF、LVFS及CO明显下降(分别为65.96±8.16 vs. 35.78±4.87,35.87±6.05 vs. 16.80±2.58,18.19±2.84 vs. 9.34±1.23,均P<0.01),血浆cTnI(ng/mL)、CK(U/L)、TNF-α(μg/L)、IL-1β(μg/L)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25±0.36 vs. 6.99±0.39,866.93±378.51 vs. 5 427.22±875.23,58.33±10.98 vs. 658.50±91.87,32.83±3.43 vs. 114.83±5.98,均P<0.01)。与SMI组比较,SMI+Levo组的LVEF、LVFS及CO均明显升高(分别为35.78±4.87 vs. 45.88±2.63,16.80±2.58 vs. 24.01±3.4,9.34± 1.23 vs. 14.80±3.41,均P<0.01),血浆cTnI、CK、TNF-α、IL-1β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6.99±0.39 vs. 6.24±0.46,5 427.22±875.23 vs. 3 587.67±460.90,658.50±91.87 vs. 431.00±18.17,114.83± 5.98 vs. 74.70±26.13,均P<0.01)。光镜下Control组心肌形态学结构正常;SMI组可见心肌纤维变性,炎细胞浸润等改变;SMI+Levo组上述改变可见明显好转。电镜下可见Control组心肌细胞形态正常,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形态规整;SMI组心肌细胞可出现坏死改变,心肌纤维排列不整齐,线粒体排列紊乱,水肿,自噬小体增多;SMI+Levo组上述病理改变有明显好转。结论:Levo对SMI小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发挥作用。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81 485,513 3387749 柴鹏程<sup>1</sup>,韩海波<sup>1</sup>,胡振杰<sup>2</sup>,陈玉红<sup>2</sup> 基于生信分析对阿尔茨海默病炎症相关关键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7 目的:筛选并鉴定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炎症相关关键基因。方法:用R语言limma包分别筛选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144459(Healthy=16,AD=16)和GSE135999(Healthy=6,AD=7)中的差异基因(DEGs);用在线韦恩图工具对上述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1、DEG2)与NCBI数据库获得(IRGs)取交集,以获得差异表达的IRGs;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和Cytoscape软件对差异表达IRGs进行PPI网络构建,并用cytoHubba插件来筛选PPI中的关键节点作为候选基因。后续用于LASSO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特征基因并构建分类器,用数据集GSE122063(AD=56,Control=44)验证特征基因的表达并绘制箱线图。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06个差异表达的IRGs。富集分析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外陷阱形成、Toll样受体、FcγR介导吞噬作用等功能及信号通路相关。经过PPI网络的构建、LASSO回归分析、分类器构建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绘制以及特征基因的表达验证,最终得出Fcgr2b、Cd14、Fcgr1、Fcgr3、Ly86在AD中具有较强的预测诊断能力。结论:Fcgr2b、Cd14、Fcgr1、Fcgr3、Ly86 在AD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作为AD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86 493 7275545 司蕊豪<sup>1</sup>,刘羽茜<sup>1</sup>,朱仲康<sup>2</sup>,王旭<sup>3</sup>,侯文晓<sup>1</sup>,赵丹玉<sup>1</sup> 周期性拉伸通过组蛋白乳酸化修饰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功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8 目的:利用细胞单轴周期性拉伸模型,探究静脉移植手术后的周期性拉伸应力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的影响。方法:使用细胞单轴周期性拉伸装置,对大鼠原代VSMC给予拉伸幅度15%、频率1 Hz的拉伸刺激来模拟动脉的周期性拉伸,对照组以细胞静止于拉伸小室来模拟静脉的拉伸状态。细胞收样后,使用Western 印迹检测VSMC周期性拉伸24 h前后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水平,qPCR检测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分化基因的mRNA水平。随后用比色法检测周期性拉伸前后细胞内的乳酸含量,并提取在两种不同力学条件下处理24 h的VSMC的组蛋白来检测泛和位点特异性的乳酸化修饰水平。结果:Western 印迹结果说明,和静息状态相比,VSMC周期性拉伸24 h后的PCNA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777),α-SMA的蛋白水平下降(t=4.715,P<0.01)。qPCR结果显示,和静息状态相比,PCNA的mRNA水平在VSMC周期性拉伸12 h后上升,24 h恢复到初始水平;细胞周期蛋白Ccnd1和Cdk6的mRNA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上升,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dkn1a和分化相关基因Acta2、Tagln的mRNA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比色法结果显示,和静息状态相比,VSMC周期性拉伸24 h后的乳酸积累增加(t=5.554,P<0.01)。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和静息状态相比,VSMC周期性拉伸24 h后的泛乳酸化修饰水平上升(t=3.603,P<0.01),特异性位点乳酸化修饰如H3K9la、H3K14la和H3K18la的水平均增加。与静息状态(0 h)相比,H3K9la、H3K14la和H3K18la的水平显著增加(t=6.001、6.966、12.750,均P<0.000 1)。结论:周期性拉伸后VSMC的代谢状态发生改变,糖酵解的最终代谢产物乳酸积累增加,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也增加,这可能是引起VSMC增殖的原因。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494 499,531 2288915 陈鑫,吕慧珍,艾玎 FOXQ1敲除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功能初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9 目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稳定敲除FOXQ1,并初探其在缺氧环境中的功能。方法:Cas9慢病毒感染MCF7构建工具细胞,在工具细胞中分别转染靶向3个不同靶位点的FOXQ1-crRNA+tracrRNA,用T7E1酶筛选出编辑效率高的细胞挑取单克隆细胞株;利用T7E1酶、Sanger测序和Western印迹检测FOXQ1基因的编辑和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常氧/缺氧条件下细胞FOXQ1表达情况;在常氧/缺氧条件下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METABRIC数据库分析乳腺癌中FOXQ1与HIF1A及其编码蛋白靶基因LOX、LDHA和GLUT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筛选出转染靶向CCCGTGCGCATCCAGGACAT序列的FOXQ1-crRNA的细胞具有最高编辑效率;T7E1酶切、Sanger测序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稳定敲除FOXQ1的乳腺癌MCF7细胞构建成功;缺氧促进MCF7细胞FOXQ1的表达;缺氧促进MCF7的迁移能力(t=3.78,P<0.01;t=11.94,P<0.001),敲除FOXQ1后缺氧对MCF7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被抑制(t=0.63,P=0.55;t=2.54,P=0.064)、(t=2.46,P<0.05;t=4.95,P<0.05),乳腺癌中FOXQ1与HIF1A、LOX、LDHA和GLUT3的表达均显著正相关(P<0.000 1)。结论:通过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了FOXQ1基因稳定敲除的乳腺癌MCF7细胞株,并发现FOXQ1介导了缺氧对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究乳腺癌的缺氧微环境中FOXQ1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00 506 4259624 杨欢,冯玉梅 褪黑素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致病菌混合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0 目的:探究褪黑素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使用对牙周致病菌混合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探索牙周抗菌斑药物治疗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褪黑素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主要致病菌,戈登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应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药物联合应用对各致病菌的抑菌浓度分数指数(FICI),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药物联合应用对单菌及混合菌生物膜的影响。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评估药物联合应用对混合菌生物膜的抑制及离散作用。结果:褪黑素对戈登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MIC值均为1%,MBC值均为2%;对上述混合菌的MIC值为2%,MBC值为4%。褪黑素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聚集杆菌生长的抑制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戈登链球菌、具核梭杆菌和混合菌悬液均表现为相加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对牙周各致病菌和混合菌种生物膜的抑制和离散效果,其中实验组浓度为1%+1/2MIC时,对单菌种和混合多菌种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提高最显著(P<0.05),当药物浓度为1%+MIC时,对生物膜的离散作用增长最显著(P<0.05),其抑制和清除效果均高于单独应用浓度为2MIC的盐酸米诺环素。结论:褪黑素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可显著提高对牙周致病菌斑生物膜的抑制能力,有望在牙周炎的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07 513 4859697 杨雨晴<sup>1</sup>,叶静<sup>2</sup>,刘青<sup>1</sup>,阙克华<sup>1</sup>,张溪<sup>1</sup>,刘颖<sup>1</sup> 机械加载上调 Piezo1促进废用性骨质疏松小鼠的血管生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1 目的:探究机械加载通过调控Piezo1对废用性骨质疏松(DOP)小鼠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63只SPF级雌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21)、废用性骨质疏松组(DOP组,n=21)和废用性骨质疏松机械加载组(DOPL组,n=21)。通过鼠尾悬吊方式建立DOP小鼠模型,并使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机械加载装置对小鼠进行为期2周的力学刺激治疗(条件为 1 N,5 Hz,6 min/d)。墨汁灌注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观察骨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DOP小鼠骨组织内Piezo1表达情况。通过沉默细胞内Piezo1来验证其对H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与 Sham组相比,DOP组骨量减少(t=9.553,P<0.001),而 DOPL组骨量增加(t=- 9.365,P<0.001)。同 Sham组相比,DOP 组 骨组织内血管下降(t=9.764,P<0.001);而与DOP组相比,DOPL组骨组织内血管增加(t=10.001、9.764,均P<0.001),CD31和Emcn的表达升高(t=4.453、9.223,均P<0.01)。免疫组化显示,与DOP组相比,DOPL组Piezo1表达升高(t=6.557,P<0.01);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与DOP组相比,DOPL 组Piezo1表达增加(t=4.803,P<0.01)。沉默Piezo1降低了机械加载对H血管相关因子CD31和Emcn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机械加载可以通过促进Piezo1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废用性骨质疏松小鼠骨量丢失。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14 520 6914750 孟尧<sup>1</sup>,王雪彤<sup>2</sup>,李心乐<sup>1</sup>,张平<sup>1,3,4</sup> 神经介素U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作用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2 目的:探讨神经介素U(NMU)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GEPIA数据库中NMU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关系。进一步回顾性分析了来自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NMU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培养TPC-1和KTC-1细胞,通过NMU的shRNA质粒转染下调NMU表达,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及噻唑蓝(MTT)实验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在GEPIA数据库中NMU的mRNA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免疫组化揭示NMU在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则为阴性或无表达,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高级别者42例,?字2=8.184,P=0.004)及多灶(33例,?字2=7.469,P=0.006)显著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MTT实验(t=7.33,P=0.005 2;t=8.08,P=0.004 0)及集落形成实验(t=12.43,P=0.001 1;t=16.46,P=0.000 5)证实,NMU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下调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MU显著高表达,且与患者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病生存有关,NMU蛋白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21 525 3172171 高关清<sup>1</sup>,郭丹<sup>2</sup>,卢文亚<sup>1</sup>,张萍<sup>3</sup>,王芳<sup>2</sup>,石科<sup>2</sup> 真实世界下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3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10月在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接受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92例患者(102眼),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回顾性病例分析法研究在真实世界下的临床资料,主要评价指标为患眼1年内的注射次数、第1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后1、3、6个月及1年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每位患者第1次注射前后的短期眼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年龄为53~88岁[平均(68.92±9.61)岁],单眼平均注射次数为(4.06±0.94)次;治疗后1、3、6个月及1年BCVA、CRT呈逐渐减低并趋于平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患者治疗后3、6个月及1年时的BCVA、CRT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第1次注药术后即刻、术后30 min、术后1 h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30 min、术后1 h、术后2 h、术后第2天眼压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5例出现结膜下出血于2周左右自行吸收,6例患者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于3 d复查时降至正常,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真实世界下康柏西普治疗wAMD能明显改善视力,消除黄斑区CNV,早期治疗效果尤为明显,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短时间内眼压轻度升高,但是波动并不明显。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26 531 2484509 郭娟<sup>1,2</sup>,任新军<sup>1</sup>,李筱荣<sup>1</sup> 幕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4 目的:探究幕下弥漫性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幕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切除程度、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染色体相关蛋白(ATRX)基因突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幕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幕下弥漫性胶质瘤平均PFS为13.28个月(95%CI:10.14~16.42),平均OS为15.97个月(95%CI:12.43~19.52);肿瘤全切或次全切、术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70分、MGMT甲基化及ATRX突变是PFS预后良好的因素;肿瘤全切或次全切、术后KPS评分≥70分、年龄<48岁及ATRX突变是OS预后良好的因素。结论:年龄小、肿瘤切除范围大、术后KPS评分≥70分、ATRX突变的幕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术后有更长的生存期。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32 535 1773912 吴鸿择<sup>1</sup>,亢建民<sup>2</sup> 临床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感染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5 目的:探究临床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CRE)细菌感染及感染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并对CRE感染进行预测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11月112例CRE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112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目细菌(CSE)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RE菌株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单因素分析住院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CRE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感染CRE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将独立危险因素中的连续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评估该因素预测住院患者感染CRE的效能。结果:CRE感染多见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呼吸道标本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单因素分析显示,泌尿系统疾病(χ2=4.074,P<0.05)、实体恶性肿瘤(χ2=11.687,P<0.05)、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χ2=32.749,P<0.05)、气管切开(χ2=30.701,P<0.05)、留置静脉导管(χ2=14.613,P<0.05)、留置动脉导管(χ2=6.298,P<0.05)、尿管(χ2=4.464,P<0.05)、胃管(χ2=15.076,P<0.05)、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史(χ2=39.703,P<0.05)、β内酰胺酶抑制剂暴露史(χ2=58.810,P<0.05)、非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用药(χ2=39.938,P<0.05)、三四代头孢暴露史(χ2=5.098,P<0.05)、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U=4 367.000,P<0.05)、APACHEⅡ评分≥11分(χ2=4.210,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数(t=12.648,P<0.05)、淋巴细胞百分数(U=4 205.000,P<0.05)、粒淋比(U=3 241.000,P<0.05)、凝血酶原时间(t=7.802,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U=3 662.000,P<0.05)、D-二聚体(U=2 616.000,P<0.05)等与住院患者感染CRE相关。年龄(U=625.500,P<0.05)、年龄≥78岁(χ2=17.824,P<0.05)、心脑血管疾病(χ2=9.737,P<0.05) 、留置静脉导管(χ2=5.379,P<0.05)、尿素(U=606.000,P<0.05)、肌酐(U=788.000,P<0.05)、尿酸(U=714.500,P<0.05)等因素与CRE感染患者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泌尿系统疾病(OR=14.222,95%CI:1.474~137.270)、留置静脉导管(OR=8.735,95%CI:1.620~47.083)、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史(OR=11.520,95%CI:2.781~47.716)、β内酰胺酶抑制剂暴露史(OR=5.763,95%CI:1.368~24.280)、非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用药(OR=8.705,95%CI:2.114~35.84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OR=1.083,95%CI:1.026~1.142)、凝血酶原时间(OR=1.714,95%CI:1.109~2.648)为住院患者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8岁(OR=26.831,95%CI:2.745~262.287)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OR=28.427,95%CI:2.379~339.668)为CRE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的连续变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凝血酶原时间进行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45,高于凝血酶原时间的AUC(0.598),最佳截断值为69.45,对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5%和52.2%。结论:住院患者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留置静脉导管、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史、β内酰胺酶抑制剂暴露史、非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用药、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和凝血酶原时间。CRE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78岁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对住院患者感染CR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36 542 1388862 只棣媛,陈倩倩,孔海芳,李静,田彬,胡志东 天津市儿童医院2011-2020年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6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天津市儿童医院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方法:根据国家颁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以ICD-10编码为基准,选取该院近10年首次收治住院的1 545例罕见病病例为调查对象,分析病例的基本情况、疾病系统分布以及不同性别、年龄间病种类型及顺位变化。结果:共收集罕见病病例1 545例,其中,男性905例,占58.58%,女性640例,占41.42%,按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少年期5组。涉及21个疾病系统分类中的11个分类,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为主要罕见病类型,占32.75%,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第3为神经系统疾病。各系统罕见病存在性别差异(χ2=55.586,P<0.01)。病种构成上共覆盖79种罕见病,病例数居于前十位的占病例总数的59.09%。性别分布上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男性前5位病种与总体排序一致,女性略有差异。年龄分布上,婴幼儿期是儿童罕见病的主要发生人群,占总数的55.47%。各罕见病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罕见病患者男女比例差别较大,不同年龄段儿童罕见病类型存在差异。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43 546 1199862 阎妍<sup>1,2</sup>,刘薇<sup>2</sup>,陈欣<sup>1</sup> 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的制备与初步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7 目的:采用经皮给药方式而避免首过效应,研制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方法:制备含益母草碱的普通可溶性微针(CDMNs)和针体载药微针(TDMNs),测试力学强度并评价穿刺性能,研究微针的体外溶出和在模拟皮肤中的药物释放行为,进而考察微针在体内的溶解行为和经皮给药释放规律,最后对微针的皮肤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TDMNs和CDMNs的针形均完整饱满,并实现药物剂量和药物分布可控;每根针体承受0.14 N的压力,有足够强度刺入皮肤;CDMNs中药物的体外溶出高于TDMNs,然而在模拟皮肤中的药物释放率却低于TDMNs;微针能提高益母草碱的皮肤吸收,其中TDMNs的吸收率达到约63%,是CDMNs的2倍左右;微针作用后的皮肤在5~6 h后完全愈合,而且未发现明显的红肿现象。结论:建立了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给药体系,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47 553 16092014 陈健敏<sup>1,2,3</sup>,蔡小真<sup>1,2</sup>,朱丹虹<sup>1,2</sup>,李金兰<sup>1,2</sup>,陈科元<sup>3</sup> 食用过期藤茶引起急性肾损伤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8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54 556 7069757 马泽军,姜莹莹,任惠珠,李军,于珮 成人感染犬复孔绦虫1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9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57 558 3523320 杨钲<sup>1</sup>,宋光彩<sup>2</sup>,邢杰<sup>1</sup> 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0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引起的失代偿表现。尽管各类病因引起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不尽相同,但它们仍然遵循肝细胞损伤→免疫炎症激活→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结构功能损伤的基本病理学改变。本文将从病理学改变角度出发,以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免疫炎症激活机制、细胞转化机制、脂噬与自噬机制)、诊疗进展为主线,叙述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和调控机制,并阐述相关诊疗进展,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肝纤维化病理学发病过程和诊疗方向。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59 563 1752787 翁飞鸿,周一平,伊思敏,李卫东 膀胱癌类器官模型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1 膀胱癌(BC)是泌尿外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近年来,新兴的三维类器官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探索等方面为膀胱癌研究带来了极大推动。本文对膀胱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64 567 1197330 孙晓宇 张志宏 张昌文 胰岛β细胞去分化、转分化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2 胰岛素分泌受损的关键因素是胰岛β细胞去分化和转分化。慢性高血糖、脂毒性、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炎症和缺氧导致胰岛β细胞去分化和转分化。深入了解β细胞去分化及转分化的机制有利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增加β细胞数量,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68 570 1166902 任惠珠,王珊珊,单春艳 口腔正畸中下颌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23 利用下颌磨牙后间隙来解除牙列拥挤、调整咬合关系、改善面型是一种常见的正畸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因素众多,包括年龄、第三磨牙、垂直骨面型与矢状骨面型等。临床中可通过石膏模型、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等途径对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分析。合理利用下颌磨牙后间隙对避免支抗丢失、减小拔牙概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以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是否可选择下颌磨牙远移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3年09月20 00:00 2023年05期 571 574 1359648 张洪宇<sup>1,2</sup>,李家宁<sup>1</sup>,吴琦琦<sup>1</sup>,王 悦<sup>1</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