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阳, 高欢, 朱庆均, 等. 甘草化学成分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2017, (02): 167. [2] 李玉山. 甘草次酸的药理作用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J]. 化学与黏合, 2015, 06: 458. [3] 王兵,王亚新,赵红燕,等. 甘草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34(3): 215 [4] 常明向, 吴梅梅, 李瀚旻. 姜黄素与甘草次酸联用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 药物评价研究, 2017, 01: 42 [5] Kratschmar DV, Vuorinen A, Da Cunha T,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ity and binding mode of glycyrrhetinic acid derivatives inhibiting 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2[J].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11, 125(1-2): 129 [6] 王小丽,陈思东. 甘草酸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2, 9(24): 20 [7] 马建国. 除湿止痒软膏结合复方甘草酸苷用于神经性皮炎治疗临床观察[J]. 北方药学, 2017, (01): 47 [8] 王媛. 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01): 103 [9] 臧娅群. 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 2017, (02): 366 [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S]. GPT3-1.200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80 [12] 许迪,孔利佳,杜佐华,等.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 20(1): 61 [13] 袁伯俊,廖明阳,李波.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4]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0 [15]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69 [16] 范玉明,张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标准操作规程指南[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14 [17] 李宁,曹波,高颖,等. 天然湿痒霜对小鼠实验性皮炎的抗炎止痒作用研究[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 23(4): 314